《一本尘封的股票笔记,让我重新审视这四年》
周末整理书房时,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从书架上滑落。
翻开扉页,歪歪扭扭的铅笔字写着"2021年股票操作记录"。纸张间夹着的证券交割单上,中国建筑四个字赫然在目——这支被我遗忘在角落的股票,突然像老友般闯回记忆。
手指抚过那些已经褪色的数字:2021年2月到11月,三次加仓11000股,均价不到5.1元。当时的我像发现宝藏似的,在笔记里用红笔圈出"市盈率5.3倍""股息率超5%"这些数据,旁边还画了个夸张的感叹号。可如今再看,这些数字更像是对投资初心的拷问。
登录证券账户时,心跳莫名加速。持仓栏显示30000股的现价是5.78元,分红再投资让成本奇迹般降到3.84元,50%的收益率看似不错。但盯着那条四年间始终在4-6元间蠕动的K线,我突然想起邻居老张的话:"好股票不该是抽屉里的存折,而是能陪你成长的伙伴。"
确实,当年选择中国建筑的理由简单得近乎天真:低估值、高分红、央企背景,像在菜市场挑打折的土豆。2021年那个冬天,我甚至为某天股价涨到5.3元兴奋地加了火锅菜。可当它后来三次冲击6元未果,我的热情就像被反复浇灭的炭火,最终连看行情的力气都省了。
抽屉深处还躺着2022年的投资计划,写着"年化15%"的目标。对比现在账户里这支四年涨幅13%的股票,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多少投资者都会犯的错:用分红麻醉自己,用"价值投资"美化懒惰。就像总把"以后会涨"挂在嘴边的彩票店常客,其实早错过了新能源、AI这些真正改变命运的班车。
最近重读彼得·林奇的著作,有个比喻格外刺眼:"买股票不是收集邮票,要看它会不会呼吸。"中国建筑的财报确实年年稳健,但比起那些研发费用翻倍的企业,它更像博物馆里的青铜器——安全,却少了生长的温度。
合上笔记本时,窗外的梧桐树正飘落黄叶。四年前埋下的投资种子,如今结出的是醒悟的果实。或许真正的成长,就是承认某些"安全选择"本质上是时间陷阱。这支被遗忘的股票教会我的,远比50%的收益珍贵——在资本市场里,有时候最大的风险,不是波动,而是停滞。
如何配资.专业配资平台排名第一.机构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